北京大学梵文写本研讨会

 

 

  古代印度梵语佛教文献的写本,伴随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消亡而散失殆尽。上世纪以来,在尼泊尔、克什米尔、阿富汗等地的都有写本的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界继而掀起了研究写本的热潮。而我国特别是西藏自治区遗存的大量梵文写本,虽然受到举世瞩目,却除了在上世纪30年代曾被国外学者部分拍照带回并校勘研究,以及80年代由我国学者初步整理编目等工作之外,还一直尘封于馆室塔庙之内。直到近年,以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的成立为契机,我国学者才规模系统地展开研究并收获成果。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印度佛教以及其他一些哲学、文学流派的宝贵思想文化,是研究其哲学、宗教、历史的起点与基石,其中很多文献先前已被认为失传,学者只能从汉、藏译典窥探其容。西藏地区所存梵文写本的数量之多、意义之重,堪称第二敦煌,而较之敦煌幸甚之至的是,这些写本原件都还悉数藏于国内,且现在北京大学梵文专业的师生是研究的主力军。
为了促进写本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2008年10月19日,由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办,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承办的“梵文写本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外文楼召开。会议以英文为报告语言,由北京大学的写本研究队伍报告发言,介绍成果,同时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与会的学者有:施坦因凯勒教授(E. Steinkellner 奥地利科学院)、颜子伯教授(J. Braarvig 奥斯陆大学)、哈特曼教授(J. U. Hartmann 慕尼黑大学)、伊萨克森教授(H. Isaacson汉堡大学)、卡普斯坦教授(M. T. Kapstein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桂绍隆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克拉瑟教授(H. Krasser奥地利科学院)、松田和信教授(日本佛教大学)、斯费拉教授(F. Sferra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和苫米地等流博士(奥地利科学院)等。
会议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树森教授致欢迎词之后,首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罗炤教授作题为“梵文贝叶经的编目情况及二十余年的曲折经历”的报告。罗炤教授是探访西藏梵文写本的先锋,曾于80年代中期受季羡林先生之托赴藏调研编目,报告历述了在藏地寻访的艰辛以及其后梵文写本工作的曲折,这些经历从未公开发表,令从事写本研究的在座学者深受震动。北京大学东语系讲师萨尔吉博士的发言题目为“对梵文写本《梦分别》及其藏译的初步报告”,介绍了新发现的贝叶经残本《梦分别》及其与藏译的对堪研究工作。研讨会的发言还有:藏学研究中心罗鸿博士“《律经注》中《律经》藏译的文本概览”;东语系博士生麦文彪“《八千颂般若》及其注释中的‘常啼品’”;东语系博士生范慕尤“《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的编辑方法”。东语系博士生叶少勇“西藏现存中观派梵文写本概览”等。最后由东语系教授、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主任段晴博士作题为“利用于阗文献为梵文写本断代”的发言,讨论了通过有纪年的于阗语写本的字体学特征,来比定新发现的梵语《贤劫经》残片的年代。
与会的外国学者对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在短时间内所取得的丰富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今后的中国梵文写本研究事业寄予厚望,并且表示今后应继续开展国际间学术合作与人员互访。